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

?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历史规划
名称 365体育APP印发《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通知
索引号 014319733/2018-00002 分类 历史规划 ??旅游、服务业 ?? 通知
发布机构 市民政局 发文日期 2017-12-15
文号 关键词
文件下载
时效 已失效

365体育APP印发《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通知

各县区民政局、发展和改革局、人社局、卫计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湖滨新区、市洋河新区政法和社会管理办公室(社会事业局)、经济发展局:

为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江苏省“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民政局

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7年11月15日


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为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根据《江苏省“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365体育手机投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积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更好发挥政策保障基本的主导作用、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供给侧改革,保障基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扩大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民生为本,在做好托底保障的基础上,加大对基本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和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保障范围,公共养老服务逐步从“保障基本”向“适度普惠”推进。坚持需求导向,增加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突出重点原则。强化政府托底保障功能,工作重点面向问题突出亟需解决的养老服务领域和养老服务人群。重点推进解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养老、医养融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保障高龄、失能、失独、空巢和经济困难等老人的服务需求。

统筹兼顾原则。统筹政府、家庭、社会多方养老服务资源共同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协同发展;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养老服务均衡发展;统筹托底型养老、普惠型养老、社会化养老共同发展;统筹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事业与养老服务产业的同步发展。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365体育手机投注人口老龄化程度及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现状,结合各区县养老服务业发展实际,从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多样化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规划发展方向,坚持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各项政策与举措有操作性落地管用,既能补齐短板,又要弘扬特色。

改革创新原则。坚持政府引导、问题导向、市场驱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发展动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相结合,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保障公平竞争,支持创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辅助、医养相结合,覆盖城乡、保障有力、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投资多元的养老服务体系。

----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城乡所有老年人,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分别达到80%、40%。养老床位总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张,每个县(区)建有1所以上老年护理院或老年康复医院,全市老年护理院或老年康复医院达10所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50%以上。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互联互通,居家呼叫服务和应急救援服务信息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基本保障更加有力。与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相匹配,加大对基本养老保障的投入力度,稳步提高托底保障标准,逐步扩大托底保障范围,将经济困难的高龄老人、独居空巢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纳入保障范围。有需求的城乡失能特困老人集中护理供养率达100%。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及家庭应尽养老责任,使得所有困难老人都能够得到基本养老服务及救助。探索长效机制,适时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农村敬老院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完成率达100%。

----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通过在人、财、物、技、制等方面支撑条件的建设,不断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提高各级财政及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力度,改善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服务硬件设施条件,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技术支持水平,完善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机制,促进养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50%。

----体制机制更具活力。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营造公平规范的发展环境,培育和打造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制。推进城乡敬老院运营机制改革,实现公建民营率10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部由社会机构运营管理,机构养老床位数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占比达到70%以上。

----养老产业初具规模。推动以老年生活照料、老年康复保健、老年休闲旅游、老年产品用品、老年医疗护理、老年身心娱乐、老年文化体育、老年金融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期间,至少培育1个省级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1个省级养老服务业综合发展示范基地、1家省级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企业(机构),养老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达到2万个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

完善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20至30平方米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已建成的住宅区由属地政府按每百户15至20平方米标准在周边区域统一选址新建或调剂解决。社区40%以上办公服务用房用于养老服务,在县(区)级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镇(街道)级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中心,社区级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到2020年,城乡“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项目、有制度”的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分别达到80%、40%。依托365体育手机投注12349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县(区)为单位居家呼叫服务和应急救援服务信息网络全面建成。

整合服务资源。以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中心为核心,以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纽带,整合本地区学校、企业、医院、律所等各类专业化优势资源到社区提供为老服务;整合本地区家政、餐饮、护理、卫生保健、旅游、健身等优质服务业资源到社区提供为老服务;整合本地区志愿者服务队伍资源,有组织有计划地为社区老人提供需要的专业化服务;整合110、120、119等警务医务资源到社区提供应急为老服务。

培育服务组织。引导物业、家政、餐饮等相关行业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养老智慧社区建设,培育整合更多的线下服务商业实体落地社区,不断完善实体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从市级层面重点培育如安康通、禾康等居家养老服务连锁化、品牌化机构,扶持开展规模经营,增加优质养老服务产品供给,逐步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扩展服务功能。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政府采购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和推动社区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丰富服务功能,提高运行效率,做到“建成一个健康运行一个”。服务功能从基本生活照料、打牌娱乐向更广层面延伸,逐步形成“生活管家”、“银发餐桌”、“健康小屋”、“文体沙龙”、“心灵茶吧”、“长者学堂”、“法律维权”等模块化特色服务,做到物质保障、精神关爱相兼顾。

(二)进一步提升机构养老服务水平

加快养老机构整体布局建设。根据365体育手机投注及各县(区)人口老龄化现实状况,科学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布局。各县(区)可采取公建民营或吸纳社会投入,根据未来老年人口数量,在市区(县城)或人口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新建1-2所规模适宜的养老机构,全市新建养老机构10所左右,新增床位2000张左右。优化机构养老服务结构,采取建设和运营补贴的杠杆,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补贴额度,创新补贴方式,鼓励和引导养老机构将住养型床位转为护理型床位。原则上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应占总床位数60%以上。

推进民办养老机构提质达标。根据《养老机构管理办法》,通过组织第三方评估鉴定,对具备达标升级改造条件的,制定达标升级实施方案,有计划推进改造,确保达到基本标准。对不具备达标升级改造条件的,各地结合公办养老机构转制和乡镇敬老院转型契机,在保障入住老人生活及权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坚决而妥善地实施关停并转。民营养老服务机构升级改造由财政给予60%的一次性改造补贴和设备购置补贴,最高补助20万元。对因“关停并转”另租房经营的养老服务机构,给予两年租金30%的过渡性补贴。在此基础上,推进养老机构认证许可。确保到2020年,所有养老服务机构达到基本标准,办理养老服务机构许可证。

不断提高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老年人实际需求相符合适度超前的养老服务标准。推广设施建设标准化、设备配置标准化、岗位设置标准化、服务提供标准化、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素质标准化。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和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实行评估结果报告和社会公示,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监管。综合行政和市场手段,通过人员培训、补贴发放、价格监督、执法检查、等级评定、优秀评选、社会宣传等多种方式规范和引导养老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三)着力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县(区)一级通过引进、培育专业社会组织方式,建立县(区)养老服务管理队伍,统筹做好辖区内城乡养老服务工作的指挥调度、动态监测和检查指导;乡镇(街道)一级配备相应的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做好区域内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养老服务组织、指导、督查工作;村居(社区)一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专兼职的农村养老服务队伍,提供直接面向老人的各类服务。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各街道、社区征集,在街道层面建立养老服务志愿者统一队伍,纳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实施统一的组织和管理。

构建服务载体。以农村敬老院改革为契机,拓展其服务功能,推动其建设成为涵盖托底、居家、机构养老的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体,成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的重要载体。发挥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体在养老服务软件、硬件资源上的优势,推动其功能向“农村老年关爱之家”、“农村幸福院”、“农村养老大院”等互助式养老服务点的辐射,提升其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推动其建设成为村居(社区)养老服务有效载体。依托省民政云平台,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积聚整合面向农村的为老服务资源,开展网上接单、线下服务。

推动场所建设。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农村闲置的学校、村“两委”用房、乡镇卫生院用房以及民房等资源,按照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小型老年托老所和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场所,为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顾、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服务。立足实际构建“乡镇中央厨房+村居(社区)助餐点+送餐到老年人”的助餐体系,满足区域内老人供餐需求。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社会主体建设适老洗浴中心。

加强对特定老人群体服务。对农村失能“五保”老人,自愿入住护理机构的,实行统一供养、统一护理、统一康复治疗;对能自理且自愿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五保”老人,统一安排到乡镇养老服务机构,享受基本生活照料、基本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老人及经济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提供“1+1”关爱照料和安全监护。

(四)强化托底保障服务功能

提升托底保障水准。建立与本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正常增长机制,逐年稳步提高托底保障补贴标准,到2020年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达到8000元/年/人,分散供养标准达到7000元/年/人,城市“三无”供养标准达到12000元/年/人。在对现有的农村“五保”、城市“三无”老人提供托底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将经济困难的高龄老人、独居空巢老人、失能失智老人纳入托底范围。

推进政府购买托底服务。采用发放服务券等形式,为城乡低保对象等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等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根据老年人或其家庭意愿到养老服务机构接受服务的,其养老服务补贴支付给相应的机构;居家接受服务的,其养老服务补贴支付给提供服务的企业、组织和个人。

实行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养。各县(区)依托现有的1-2家敬老院,与医疗机构合作,改(扩)建成具有康复、护理功能的养老院,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村“五保”、城市“三无”老人中因年老、疾病、伤残导致失能,符合重度失能标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员提供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服务,保障特困失能老人基本的生存安全和生命尊严。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探索覆盖到所有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

探索实施政策性保险制度。按照机构投保、保险公司运作、政府支持的原则,建立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投保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以及70周岁以上的经济困难老年人投保老年人意外伤害险,政府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参考其他城市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本市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增强老年人接受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

(五)推进医养融合深度发展

创新医养融合发展模式。以医养相结合为方向,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实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便捷对接。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可以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建立双向转诊转养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医务室等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疗团队运营或者招聘专门医护人员提供服务。支持医疗机构举办或经营养老机构,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努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共同为居家老年人就近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服务。

拓展医养融合服务功能。医养机构在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的基础上,本着“治未病”的理念,进一步拓展医养融合服务。一是提供老年康复服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都要配备康复设备,设立康复区或康复中心,配备专业康复人员或引入专业的康复机构。各县(区)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村卫生室)的康复功能建设,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每个乡镇(街道)至少要配备1名康复医师或技师和必要的康复设备。到2020年,50%的城市社区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设立适合老年人的康复场所。二是提供老年健康体检。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老年人进行常见多发疾病的有针对性的体检,做到疾病预防或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完善医养融合发展制度。进一步完善促进医养融合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财政补助、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医养融合机构。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医养融合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同时探索试点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让居家护理或在养老机构接受照护的老年人都能依照规定获得保险基金支付。积极推进医养融合进社区、进家门,鼓励执业医师到社区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优先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社区全科医生上门服务制度。

(六)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加快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育。引导和整合本市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举办涉老服务专业或在相关专业开设涉老服务课程,加快培养老年服务管理、医疗保健、护理康复、营养调配、心理咨询等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健全市、县(区)二级分层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支持引导养老护理员及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参加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支持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修培训,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到2020年,养老护理人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以上、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

建立专业技术人员激励制度。在养老机构就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医疗机构、福利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制度。社会办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企业在技术职称评定、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与公办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医养融合服务机构内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技术准入和推荐评优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在医养融合机构设立公益性医护人员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养老机构医护岗位提供资金支持,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瓶颈。

实施从业人员岗位补贴制度。对在养老护理岗位连续工作满五年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入职奖励。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养老护理员按照养老服务工龄和职级每月给予岗位补贴。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一次性补贴。借鉴住房公积金模式,探索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大力发展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以敬老助老为宗旨,以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及老年精神关爱为主要方向,整合社会各界志愿服务资源,建立专业化养老服务志愿服务人才队伍。坚持普遍号召和重点发动、社会招募和组织招募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以社区义工为主体、专业人员、中老年人和大、中、小学生参与的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建有一支不少于100人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根据志愿者的专长和特点,分门别类地成立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志愿小分队,开展上门探视、生活照料、医疗卫生、精神慰藉、法律维权、康复保健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引导社会舆论增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理解与积极评价,为养老服务业人员营造良好的从业环境,不断提升从业人员行业地位,增强岗位认同感和行业归属感。把敬老养老助老纳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考评。各县(区)定期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开展“优秀养老护理员”、“优秀养老院长”和养老服务先进(示范)单位等评选创建活动。

(七)推动老年精神关爱服务发展

开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拓展老年教育发展路径,加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创新老年教育发展机制,改进老年教育培训内容,促进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改善现有老年大学(学校)办学条件,改革办学机制,激发办学动力。优先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各街道及社区要依托养老服务中心,整合各方资源举办“银发学堂”或开设“银发课堂”。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放教育资源开展老年教育,支持鼓励各类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老年教育。

繁荣老年文化。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内开辟适宜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增加适合老年人的特色文化服务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为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加强专业人才和业余爱好者相结合的老年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推动老年人自发建立兴趣组织,以社区为依托,以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广泛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培育老年文化活动品牌,营造老年文化活动氛围,形成老年文化活动机制。鼓励制作适合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的优秀老年文化作品。

加强精神关爱。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整合相关专业资源,健全面向城乡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服务网络,培训并督促家庭成员加强对老年人的情感关怀和心理沟通。依托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专业心理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试点,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评估以及心理关怀和精神关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精神关爱行动”,持续推进“温暖空巢”、“心灵茶吧”、“舞动夕阳”、“校园争辉”等老年精神关爱项目。

(八)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转变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放开并积极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推动“放管服”改革,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促进养老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从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转变。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创新服务模式,激发各类服务主体活力,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政府主导进一步提升行政监管能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社监管估机制。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加大公建民营实施工作力度,支持民办养老机构承接养老公共服务,到2020年,机构养老公建民营率达80%以上。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利用各级财政和福彩公益金的投入撬动社会力量投资养老服务业,推动形成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贯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有关政策要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对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申请兴办养老机构的,在坚决执行《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的前提下,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加强开办支持和服务指导。对其取得的收入,依法给予相应税收优惠,减、免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电话、有线电视、宽带等一次性接入费、收视维护费,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价格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民政部门对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要强化督查。

培育品牌机构组织。积极引进、培育和打造10家左右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社会组织或机构、企业“明星”,筛选整合100家左右从事各领域养老服务的品质高、信誉好的社会组织或机构、企业“群星”,建立本市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名录。养老服务领域政府采购项目、公建民营改革等向进入名录的社会组织或机构、企业倾斜。

(九)推动养老服务信息化发展

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化体系。以养老服务的信息化带动养老服务的现代化。依托全省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对现有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和升级,推进民政、公安、卫生、人社等部门数据对接,建立“综合为老服务数据库”,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建成全市统一、市县(区)联动、覆盖基层的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形成全人群覆盖、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管理、全天候响应的智能虚拟养老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业务协同。

开发养老服务智能化应用。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开发移动APP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包括紧急救援、家政服务、日常照顾、健康咨询、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休闲娱乐等综合性的服务项目。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智能腕带、智能药盒、智能血糖仪及相关移动应用等智能化软硬件产品,提供老人出行看护服务。创新老年教育形式,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有效结合,创办老年网络大学,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推进服务线上线下结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养老服务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实现养老服务资源投入的效益倍增,推动跨越式、集约化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充分利用现有养老服务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同时,培育整合更多的线下服务实体(包括机构、组织和个人),通过市场机制和公益机制,不断完善实体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把线上的信息流有效转变成线下的专业化服务。

(十)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繁荣老年用品市场。引导支持行业、企业围绕健康促进、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慢性病治疗、康复护理、辅助器具和智能看护、应急救援、通信服务、电子商务、旅游休闲等重点领域,推进老年人适用产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老年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丰富适合老年人的食品、药品、服装等供给,加强老年用品测试和质量监管,鼓励开辟老年用品展示、体验场所,发展老年用品租赁市场,支持办好老龄产业博览会。

培育老年产业市场。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消费模式,从一般的衣、食、住、用、行物质享用,向比较高的物质和精神消费转变;从单纯的现金支出消费向现金支付和信用支付相结合的消费模式转变;从重积累、轻消费,重子孙、轻自身的观念,向融入时代、融入社会,不分年龄,人人共享,共同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水平转变。

打造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加大为老服务组织和队伍扶持力度,通过公益项目创投,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和社会组织,形成一批养老服务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努力实现省级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省级养老服务业综合发展示范基地、省级养老服务创新示范企业等创建目标。依托三台山森林公园健康养生区建设,探索景区养老、生态养老、田园养老等集聚式养老发展模式,争创国家级健康养老产业基地。

五、重点工程

(一)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工程

以公建民营转制为主要方向,以建成区域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为主要目标,加快推进具备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承接养老机构的运营管理。加快乡镇敬老院转型步伐,推动建设成为含“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机构养老服务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辐射”三位一体的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综合体,同时推进其民营化运作。社会力量运营管理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享受同等政策。

(二)居家养老创新工程

大力推进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优先满足老年人助餐、日间照料等基本服务需求,逐步向其他服务拓展,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强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央厨房。加强街道(乡镇)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重点为高龄、空巢、独居、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服务。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实施助餐助浴工程。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社会餐饮企业、企事业单位食堂等组织设立助餐点,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集中供餐和上门送餐。与洗浴行业协会组织合作,依托洗浴机构开辟适老浴区,重点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中高龄、失能失智等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展上门助浴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适老洗浴间。到2020年,全市建成街道(乡镇)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个,全市建设适老洗浴点10个,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浴室达标率达到100%。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成率分别为80%、40%,城市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分散供养居住的五保、独居、高龄、空巢、失能和失智等重点老人要能享受到助餐服务。

(三)失能失智老人照料工程

将经济困难家庭的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纳入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的重点发放范围和政府购买服务内容。积极探索建立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体系,构建以长期照护服务为重点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完善长期医疗护理制度,增加养老机构中失能失智老人的护理床位比例,提升康复护理专业化水平。养老机构都应配备与其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康复护理设备、器具。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失智老人家庭免费提供康复护理设备,免费开展护理技能培训。

(四)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工程

将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纳入365体育手机投注职业教育体系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大对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的培训力度,支持校院合作,鼓励学校通过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助学、奖学等方式,吸引各类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通过与我省开设涉老相关专业院校的合作,到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引进老年服务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护理、社会工作等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少于100人,逐步培养成为365体育手机投注养老服务业的业务骨干。

(五)适老环境改造工程

采用新建、改造等方式,积极实施社区、居家无障碍设施改造工程,推进老旧住宅区的坡道、楼梯扶手等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无障碍改造;积极扶持老年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建立适老设施建设和改造补贴制度。到2020年,全市要为每个街道(镇)日间照料中心配备方便老年人出行、上下楼梯的辅助器具;完成1000户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内宜老设施改造或配置基本生活辅助器具;完成新建或改造10个适老社区任务。

(六)养老服务安全保障工程

建立民政、公安消防、食品药品、卫生计生和市场监管等部门的联查联治、隐患抄告、信息共享等机制,共同强化对养老服务的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服务机构主体责任、行业安全监管职责和安全管理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加快智能化监管系统建设,全市养老服务机构智能化监管实现全覆盖。加强养老服务机构安全设施建设,独立式烟感火灾探测报警器、简易喷淋装置和电子巡更系统安装率达100%;房屋质量安全达标,通过有资质机构安全评估鉴定合格率达100%;食堂设置、设备配置符合餐饮安全管理规定;燃气安装、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使用燃气的设备及场所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全覆盖。加强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消防安全、特种设备设施安全、突发事件、24小时值班等相关管理制度、预警机制及应急预案。建立评估制度,定期组织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安全监管和综合评估。加大社会监督力度,促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七)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工程

制定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规范和适老住区建设规范等地方性标准和规范。研究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办法或细则,健全完善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机构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评估标准。组织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开展标准化建设,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到2020年,70%以上养老服务机构达到市级以上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求。

(八)老年人法律维权工程

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江苏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老年人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重点人群,进一步降低援助门槛,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事项范围,逐步将法律援助对象扩展到低收入、高龄、空巢、失能等老年人。对首次办理遗嘱公证,年满80周岁的免收费用,年满70周岁的费用减半;对60周岁的低保人员、农村“五保”人员、无固定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办理公证,以及申办救济金、低保、给付赡养费和抚养费等公证事项的减免公证费用,减收幅度不低于法定标准的20%。开展“法律扶贫援助在行动”专项活动,组织法律援助工作者为60周岁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免费提供法律咨询,通过每月一次的“下乡赶集”、“庭院说法”等形式,强化他们的维权意识。开通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低保人员、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农户等困难弱势群体申请法律援助以及60周岁以上的农民工因讨薪申请法律援助的,无需当事人提供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由法律援助机构直接受理并指派专人办理。完善农村潜在受援对象信息库建设,加强对农村60周岁以上的五保户、特困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对象的走访、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实施精准法援,提高法律援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网络,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面。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广泛开展 “老年维权示范岗”创建工作。加大老年维权力度,将虐老侵权行为列入打击刑事犯罪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内容,并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社会监督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贯彻“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方针,把《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研究解决养老服务业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相关法规政策。要把计划的逐年落实纳入政府及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上下联动,各相关部门左右协调的工作机制,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形成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合力,有序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快改革

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养老服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健全配套政策措施,使得社会办养老服务组织和个人享受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同等社会、法律地位及政策待遇。积极倡导养老服务民营或混合所有制形式,推动各形态养老服务社会化运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和市场化运作的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建立养老服务业市场需求调节机制,引导市场发挥配置养老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除政府托底保障的养老服务以外,积极推动各形态养老服务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形成养老服务市场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老年人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现代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加大投入

根据经济发展和老龄工作实际,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每年市、县(区)两级财政以老年人口为依据,按一定标准将养老服务业发展经费纳入年度公共财政预算,并逐年随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长。福利彩票公益金留存部分不少于50%比例用于养老事业。通过市场化发展吸纳民间资本投入,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引导家庭和个人养老服务消费,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捐赠、慈善捐助等,探索设立养老服务基金等形式,构建养老服务事业多元投入和分担机制。

(四)强化监管

加强对《行动计划》实施的监管,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运用综合督查、专项督办、日常督促、第三方评估等举措,做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健全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评估、监管机制,指导监督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完善管理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并与等级评定、政府补贴、奖惩实施等相挂钩。加强社会监管,发动服务对象、社会群体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管。加强养老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养老组织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查处力度,促进养老组织诚信自律、规范运作。

附件:365体育手机投注,365体育APP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主要指标.doc

相关信息